如何提升企業應急管理能力
全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簡稱“新冠疫情”)防控形勢復雜而嚴峻,考驗著企業對突發事件危機管理的能力。
在“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推進過程中,部分企業對突發事件引發的應急管理機制還處于探索階段。隨著新形勢下境外安全風險新特征的演變和發展,由突發事件帶來的風險逐步增加,中國企業采取“內外聯動、聯防聯控”的快速應對機制,建立有效的突發事件危機管理策略,構建快速處置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體系,成為國際工程項目應急管理工作中的迫切需要。
項目應急管理體系建設
企業的應急管理體系主要包括應急預案,以及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法制。企業在國際工程項目實施前期,應從公司和項目兩個層面逐級完善項目應急管理體系,有效應對自然災害、公共安全和安全生產突發事件,逐步提高應對危機和抵御風險的綜合能力。特別要重視應急準備、預備和預警等基礎性工作,加強項目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預警和防范能力,采取實現風險預防與應急處置、常態管理與非常態管理有機結合的方式,從企業和項目兩個層面積極主動地推進應急管理工作。
一是項目前期應對所在國內部和外部的風險進行評估,特別是高風險區域國別,針對恐怖襲擊、治安犯罪、戰爭、政變、自然災害、安全生產事故和公共衛生事件制定和完善應急預案。
二是建立和健全應急管理組織,形成層級清晰、責任明確、應急處置程序完善的管理體系。
三是加強職工應急宣教,通過國內公司資料或配合當地檢疫部門,做好公共衛生事件的教育培訓工作,特別是與公共衛生事件相關的疫情防控工作法律的普及。
四是完善應急演練方案,有針對性地合理規劃開展防控疫情的相關演練。
五是配置較為完善的資源(人、財、物)投入,特別是與公共衛生事件相關的應急物資資源,做好保障系統的配置。
六是建立激勵系統和約束系統,通過內部檢查、考核等手段,促進項目應急管理體系的正常運轉。
建立快速有效的反應機制
在國際工程建設項目實施的全生命周期內,針對自然災害、治安犯罪、戰爭政變、恐怖襲擊、安全事故和公共衛生事件等風險,應建立和健全項目應急管理體系,特別是建立突發事件快速反應機制。這需要中國企業在項目前期對風險進行充分的識別、評估和控制,對危險識別或危害因素進行辨識,重點對項目所在國建設項目風險的發生頻次、嚴重程度和危害程度進行風險分級、歸類和評估,從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法律風險、項目安全管理風險等方面采取預控措施。
如在防控新冠疫情過程中,企業應針對嚴峻而復雜的形勢,采取“內外聯動、聯防聯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模式,快速啟動防控機制。企業要在第一時間通過使領館、中資企業協會與項目構建快速響應機制,快速開展聯防聯控。同時針對項目所在國突發事件的風險源制定應急預案和突發事件處置方案,快速建立企業與項目層面的聯動關系,通過國內和國外的互動,進行新冠疫情在海外項目上的防控。
如中巴經濟走廊軌道交通項目,在防控新冠疫情過程中,一是立即啟動制度管控,結合實際制定下發防控新冠肺炎應急工作的緊急通知,包括項目各層級的人員進場計劃審批表和應急管理日報表等。
二是制定應急預防措施,進一步明確隔離、工作、生活、人員接送、后勤等細節管理,從而快速從制度層面完善防控機制。
三是及時調整作息時間,按住宿進行劃分,食堂實行分餐制,并應對隔離人員采用一次性餐盒。
四是以微信工作群WhatsApp巴籍人員傳達群為基礎,建立應急通信聯絡機制。
五是啟動了應急防控物資采購,為項目及時配置了溫度計、醫療口罩、N95口罩、醫用酒精等防控物資。
建立現場排查和實時監控機制
參與國際工程項目的人員流動較為頻繁,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要求企業能迅速排查掌握即將返回人員、在現場人員、正在返回途中人員的基本情況。
在防控新冠疫情的過程中,中巴經濟走廊軌道交通項目形成了“管控未回歸人員、隔離已回歸人員、穩定防護現場人員、采取現場排查和實時監控、加強輿情監控、確保后勤保障需求”的工作機制,對現場參建單位全體人員抓實抓細仔細排查,摸清已在現場人員和計劃到現場人員數量,排查正在路途和近期到現場人員底數,實現早預判早隔離,切斷突發事件的源頭,從而有力地遏制風險。
對所有計劃從國內返回現場人員進行嚴格審批,明確要求項目人員返回現場前須提前隔離14天,人員抵達現場后進行生活隔離14天。在解除疫情前暫緩審批來自疫區的員工。
加強現場監控,實行防控疫情日報制度,對項目人員返回計劃、返回具體行程、現場隔離條件、已購買防控物資等情況進行實施掌控,把項目防控力量向各參建單位下沉并進行督導,加強各項防控措施的落實,使各參建單位疫情防控有序開展。杜絕現場人員謊報、瞞報、漏報、遲報等情況,從而有效地組織和督導疫情防控工作。每日進行體溫監控,對出現發熱等癥狀的員工及時要求到醫院進行診治,并采取隔離和防護措施,對現場人員發熱等情況進行實施監控。
建立媒體的輿情監控和輿論引導
國際工程項目建立輿情監控和輿論引導機制涉及到所在國眾多參與方,包括當地政府部門、企業與媒體,在項目的建設全生命周期內,需要與他們進行定期的信息溝通與交換,并逐步與當地媒體形成合作、影響和制約的平衡關系,逐步加強公共關系領域的公關能力,增強應對海外新媒體危機的危機處置能力。
突發事件傳播速度快,造成的社會負面影響大,容易引發網絡輿情。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如果對發現的輿情風險不進行妥善處置或處理不及時,會直接影響項目與所在國業主單位、政府部門及與民眾的關系,影響到企業在項目所在國長期耕耘建立的品牌和企業形象。
新冠疫情發生后,中巴經濟走廊軌道交通項目與業主進行積極溝通,采取了有組織、有計劃、持續動態的措施,并落實好疫情防控、安防與項目推進的關系,達到協調關系和樹立企業形象的目的。
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過程中,企業應堅持把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到第一位。
針對突發事件的心理危機預警和干預,中巴經濟走廊軌道交通項目一是有組織地對出現焦慮、抑郁、緊張和悲觀失望等情緒的員工進行心理疏導。
二是加強溝通和教育培訓,對突發事件發生的動態和進展進行實時和透明公開更新。
三是加強教育培訓,如在防控新冠肺炎期間,收集整理應急總醫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識手冊》、國家衛生健康疾控局疫情防控組《關于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預防指南的通知》等資料對員工進行宣貫,及時穩定了員工的緊張情緒。
四是重視對海外員工國內家庭的關愛,實施了對防護用品的需求統計,購買和郵寄防控物資等措施。
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是切實推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舉措,也是企業文化、價值觀和綜合實力的體現。在企業層面,企業應結合實際從制度、措施辦法等方面提升項目履行社會責任的意識、能力和水平,支持項目在所在國積極購買防護物品,開展公益活動,從而推動企業加快構建社會責任體系。在內培育負責任的企業文化,在外塑造中國企業形象,持續提升社會責任績效。
(作者單位:中國鐵路國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