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離子電池場所滅火設計之一 電池燃燒機理及火災事故分析
轉載。劉植蓬
00
前言
新能源中鋰離子電池廣泛得到應用,主要有三大類,一是是電動交通工具,二是建筑及生產所采用的備用電源,三是專業儲能設施。我國在鋰離子電池的生產和應用領先于世界各國,單新能源汽車占全球份額65%。鋰離子電池在全球形成了中國、韓國和日本三大生產國,而且我國的產業規模是日本、韓國總量的10倍以上,質量也領先,不過,國內也存在不少中小企業,造成產品質量參差不齊。
據應急管理部門統計,僅2023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車自燃率上漲了32%,平均每天就有8輛新能源車發生火災(含自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近10年間,全球共發生32起儲能電站起火爆炸事故。其中,日本1起、美國2起、比利時1起、中國3起、韓國24起。電動汽車和其他交通、運載工具,由于存在碰撞、摩擦等運動狀態容易造成電池機械濫用,不確定因素多,建筑及生產采用的鋰離子電池備用電源,如消防控制室的備用電源,由于儲能能量小,都不作為電池質量控制和消防設施設計的研究對象,本系列文章重點從儲能電站、化成車間及充電樁車庫分析。
從儲能電站火災比例上看,目前國內事故率遠低于國外,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中國大力發展較為安全的磷酸鐵鋰電池,國外廣泛生產應用三元鋰離子電池,三元鋰電池熔點低于200℃,磷酸鐵鋰的熔點一般在1200℃左右。美國、韓國之所以事故特別多,原因是絕大部分儲能電站采用了韓國產的三元鋰離子電池,二是中國雖然建設了不少儲能電站,但是投入使用率低。三是國外在儲能電站建設上走在前面,在消防設施配置和滅火戰術上走過一些彎路。但是,即使電池技術的領先,我國在鋰離子電池的應用上,火災或爆炸的隱患,有后來居上的趨勢,預計全球未來的消防投入和鋰離子電池火災和事故,將集中在中國。原因在于國內在鋰離子火災的消防認識存在極大的誤區,消防設施投入不小但隱患沒有減少,相關規范的編制缺乏消防專家的參與,且消防專家受到慣性思維的影響,電池火災缺乏認識,削弱了消防專家的話語權;滅火救援機制上,缺乏吸取國內外事故的經驗和教訓進行系統性、技術性總結,缺乏有效的針對機制和培訓;在電池火災實驗和研究上,沒能做到完全仿真,且實驗的設計和結論,存在邏輯性問題,提供了錯誤的導向。
有感于國內鋰離子電池存在的嚴重火災隱患,以及集體性的消防認識上的誤區,筆者接下來針對鋰離子電池火災進行全面分析探討,篇幅較長,因此拆分成系列文章,本篇主要是鋰離子火災機理介紹和火災事故介紹分析。
01
電池濫用造成電池熱失控
常見的濫用工況分為三類:機械濫用、電濫用和熱濫用。機械濫用包括碰撞、擊穿、擠壓和針刺,電池受到機械濫用后,隔膜結構及完整性遭到破壞,電池的正負極將直接接觸或通過電阻很小的導體間接接觸(內短路),內短路產生大量熱量。電濫用包括內外短路和過充放(過充電、過放電),其中最容易發展成熱失控的要數過充電。過充電由于電池飽含能量,是電濫用中危害最高的一種。熱濫用主要包括過熱、高溫等,其通過過量熱量的輸入直接觸發熱失控鏈式反應,即就是電池熱失控產熱導致室內(或封閉空間)內溫度上升,高溫環境造成周邊的其他電池升溫再接連產生熱失控。熱濫用很少獨立存在,往往是從機械濫用和電濫用發展而來,并且是最終直接觸發熱失控的一環。
02
電池熱失控
鋰離子電池熱失控過程一般可總結為以下幾個部分:①SEI分解;②嵌鋰負極與電解液發生反應;③隔膜熔融;④正極發生分解反應;⑤電解液自身發生分解反應;⑥電解液汽化與燃燒。以磷酸鐵鋰電池過充熱失控為例,其一般過程如下圖所示:
鋰離子電池熱失控過程中產生大量可燃與有毒氣體。產生CO、NO、HF、SO2和HCl、HCN等毒性氣體,產生有機蒸汽、烷烴類、O2、H2和CO等易燃易爆氣體,其中CO2、H2和CO三種氣體占比超過70%,表1為國外實測報告中主要氣體機體積比例百分數:
注:電池SOC(State of charge),即荷電狀態,反映電池的剩余容量,其數值上定義為剩余容量占電池容量的比值。當SOC=0時表示電池放電完全,當SOC=1(100%)時表示電池完全充滿,大于1為超充。
當鋰離子電池產生熱失控后,在產熱的同時產生易燃易爆氣體,增大電池內部氣壓,超過一定壓力后,電池安全閥打開,向電池外部噴射氣體泄壓,當電池放熱溫度較大時(研究表明熱失控電池內部溫度可達1000℃),噴射氣體容易被點燃,經常出現射流火現象。當狹小空間存在多個電池時,如儲能預制艙、化成車間等,單個電池的熱失控放熱后,溫度上升引起其他電池熱失控,噴射易燃易爆氣體如多米諾骨牌一樣疊加能量,往往產生爆炸。
國內在單片(一個電池模塊)或少量電池熱失控的實驗研究,發現電池熱失控過程中的化學能與燃燒熱之和分別為其儲存電能的3~4倍。電池熱失控分為電池膨脹、射流火、穩定燃燒等過程,熱失控過程中100%SOC電池的火焰溫度可達1500℃ ,且高SOC的電池具有更高的火災危險性。高SOC的電池在同等熱源下具有更短的熱失控觸發時間和更劇烈的燃燒現象。
多個電池組合單元中,熱失控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釋放出更多的易燃易爆氣體(有機蒸汽、烷烴類、H2和CO等),含量往往在爆炸極限范圍內,容易發生爆炸。國內外實驗測算到混合氣體的爆炸下限為6.3%左右,爆炸上限為38.4%左右,而且,隨著SOC的增加,熱失控釋放氣體中CO和H2所占的體積分數增加,導致爆炸極限的范圍加大,爆炸下限也會相應降低。高溫會導致熱失控氣體中的可燃氣體成分增加,也使爆炸下限降低。
03
電池熱失控燃燒特點及消防措施
電池熱失控后,內部產生高溫并釋放易燃易爆氣體,是電池內部能量的釋放,SOC越大,釋放的能量及氣體越多。熱失控整個過程不需要氧氣,就能持續放熱及噴射出易燃易爆氣體,造成目前全世界尚未尋找到有效的滅火劑。因為傳統上的滅火劑的滅火機理都是通過降溫、窒息(隔絕氧氣)、化學抑制等手段,后兩種手段阻止不了沒有氧氣的燃燒,降溫也不能阻止電池熱失控的持續釋放能量。
因此,電池火災,沒有有效的滅火手段,只有抑制手段,最好的抑制手段是通過淋水降溫帶走熱量,控制火災,避免蔓延。但是,淋水降溫造成電池熱失控過程緩慢,延長了燃燒時間,對于儲能艙,甚至需要幾天才能完成燃燒,連續幾天的淋水量,不用說設置在沙漠地區的儲能站,就是在城市邊緣,消防水源都是個挑戰。因此美國不建議所有的電池火災均要用水抑制,要根據具體情況分析確定,當儲能單元具備防火分隔條件(充足的防火間距)時,消防員僅僅需要在附近上風向警戒即可,盡快完成燃燒及善后工作。
極早期探測并通過氣體惰化系統(如全氟己酮)隔絕氧氣,只能是暫時性抑制已經釋放氣體火災和爆炸,但不能阻止電池失控后的持續放熱和噴射易燃易爆氣體,也不能降溫,不能阻止電池之間熱失控的多米諾效應。當密閉空間釋放出更多的易燃氣體后,造成空間超壓產生物理破壞,這種破壞,以及人為開門及通風,都造成浸漬氣體(如全氟己酮)濃度降低,氧氣進入,產生復燃、轟燃乃至爆炸。
因此,抑制系統也難以實現抑制目的,僅可以延緩熱失控、燃燒和爆炸時間,對于設置在建筑內的電池倉庫、化成車間、儲能房間等空間,若存在人員疏散需求,必須采用抑制系統,延緩燃燒和爆炸時間,為安全疏散爭取更多時間。至于無人且獨立的專用建筑,如儲能站,則不宜設置抑制系統,不論是噴淋還是全氟己酮,消防的重點在于防火分隔及防爆通風,防爆通風可以迅速將電池產生的易燃易爆氣體散發到大氣中,減少易燃易爆氣體濃度,減少火災產生和降低爆炸能量。
04
鋰離子電池火災的經驗教訓
1.鋰離子電池工廠的火災事故
鋰離子電池工廠,風險最大,火災頻發的場所是化成與靜置車間、殘次品電池倉庫等。
2009年11月7日加拿大特雷爾市的鋰離子電池回收倉庫發生火災,大火直到第二天下午才徹底燃盡熄滅。
2012年11月28日深圳大鵬電池有限公司老化房起火,燒毀多個貨柜式老化房及一批半成品電池,該公司還于2010年退回電池存放處自燃起火,撲救后復燃。
2016年5月31日下午五時五十三分,江蘇海四達電源有限公司(啟東)鋰電池滿電態擱置倉庫發生一起爆炸事故,造成2死18傷 涉事企業停產。
2016年7月10日上午9時03分,深圳美拜電子廠為四樓老化車間的鋰電池半成品起火爆炸,導致1名消防員臉部灼傷,腿部骨折,另有2名消防員和2名群眾撞傷。
2023年5月11日22時許,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廣東嘉拓新能源工廠5樓活化房(化成車間)鋰離子電池熱失控起火爆炸,天空出現蘑菇云,過火面積約1000平方米。
2.鋰離子電池室外儲能電站的火災事故
(1)2019年4月,美國亞利桑那州皮奧里亞市麥克米肯(McMicken)儲能項目爆炸。
事件造成四名消防員受傷,兩名開門的消防員重傷。該項目采用氣體抑制系統,起火1min后開始噴氣(下午16:55),10s內注入713磅全氟己酮,控制住明火但不能阻止電池熱失控以及熱失控后升溫造成其他電池相繼出現熱失控。消防員多次在事故集裝箱附近檢測到CO和HCN的危險濃度,但濃度出現逐漸下降的情況,經過3個小時的觀察和商議,決定冒險打開集裝箱門通風,消防員在打開門后(20:01),看到濃密的白煙從門口流出,使用熱像儀測量溫度和錄像消防員撤離并報告集裝箱內沒有火焰和電弧,晚上20:04,錄像消防員已經距離集裝箱門70英尺處休息,發生轟燃和爆炸,爆炸沖擊波將附近的消防員掀倒到遠處,爆炸區外人員描述爆炸火焰從集裝箱門向外延伸至少75英尺,高度約20英尺。這兩名參與開門的消防員距離最近,多處骨折、內出血及化學燒傷,傷勢嚴重。
亞利桑那州麥克米肯(McMicken)儲能項目爆炸事件,是鋰離子電池消防技術發展上的極其重要的轉折點,爆炸事件基本上否決了氣體惰化系統在鋰離子電池儲能項目應用上的可行性,基本上結束了氣體惰化系統在此之前的技術爭議,造成國際上主流消防標準相繼修訂,增加或修訂了火災探測與撲救、爆炸控制、排氣通風、氣體探測、熱失控等要求。也對全球的鋰離子電池火災的消防撲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無為”新消防戰術在儲能電站廣泛應用,即就是在防火分隔可靠的前提下,盡量不干預儲能單元的燃燒,避免減緩電池熱失控過程。
(2)2021年7月30日,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特斯拉Megapack儲能項目火災。
在設備調試期間,一個集裝箱內13噸鋰電池完全著火,消防員,消防人員連夜監視、控制火勢并阻止火勢蔓延到附近的電池儲能系統,大火持續四天后才被撲滅,現場經過緊急疏散沒有人員受傷。
(3)2021年9月4日美國Moss Landing儲能項目火災。
項目規模300MW/1200MWh,因電池嚴重過熱、導致噴水滅火降溫系統啟動,但部分軟管及管道的接頭發生故障、導致水噴到電池架上,進而導致其他電池短路產生電弧,繼而產生了連鎖反應、產生了更多的煙霧和熱量又令其他位置噴水系統啟動,令更多的電池被損壞。事故并未造成人員傷亡或對周邊社區造成影響,但造成7%的電池模塊受損。此電站于2022年2月13日晚上再次發生事故,大約有10個電池架被熔化。
(4)2022年4月18日,位于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錢德勒鋰電池儲能電站火災。
電池發生冒煙和悶燒情況并觸發火警,內部的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持續運行,為儲能系統降溫、有效控制火勢,但未能撲滅,電池仍在持續悶燒和冒煙近兩個星期,致使當地四分之一英里范圍內的民眾需要撤離疏散。這次消防局吸取2019年皮奧里亞市儲能項目爆炸事故的教訓,沒有過度干預火災,但也通過機器人打開儲能設施的大門,讓氣體消散。錢德勒消防隊長Keith Welch說:“我們采取了防御和處理策略,對我們來說,不會貿然地打開門,因為知道將面臨一些潛在的危險,而電池退化和排出的氣體可能導致不同危害”。
(5)2023年8月法國Saucats發生的Amarenco儲能電站火災。
起火事故當中,該起事故所在的儲能電站部署了將近50個鋰電池集裝箱。但由于每個集裝箱單元之間設置了一定的安全距離,消防人員并未直接撲滅火災而是在集裝箱周圍設置防護,加之集裝箱自身配備的消防系統發揮作用,最終火情在未發生火災蔓延和人員傷亡的情況下得到有效控制。
(6)2023年9月29日,法國Saint-Esprit某養雞場儲能電站發生火災。
火災發生時,共有400個儲能鋰電池正在運行。火災損毀了一個儲能模塊,附近的房屋窗戶被炸毀,現場周圍至少有300個家庭感受到了爆炸,經濟損失達到了百萬歐元。法國電力集團EDF的工作人員首先將損毀裝置中斷,將損毀裝置用EDF藥劑中和,消防員用水來建立屏障,同時使用干粉、泡沫滅火劑控制火勢。
(7)韓國儲能電站火災
到目前為止,韓國非戶用儲能電站火災,占比接近全球一半,原因是普遍使用了三星、LG生產的三元鋰離子電池。頻發的火災和爆炸,對韓國的儲能產生嚴重的影響。
3.建筑內部儲能電站或電池室的火災事故
儲能電站廣泛應用,往往伴隨風力、太陽能等發電站配套建設,而太陽能光伏發電,往往利用建筑屋面建造,歐美土地資源豐富,建筑多為單多層建筑,屋面太陽能光伏發電的配套儲能電站,往往在室外獨立設置儲能房間或集裝箱,中國則往往設置在建筑室內。
我國的屋面太陽能光伏發電的配套儲能電站,往往缺乏地面空間設置,一般都設置在建筑屋頂房間或其他建筑內其他位置,存在較大的火災及爆炸隱患。
美國亞利桑那州Buckeye附近沃爾瑪屋頂太陽能發電及儲能系統(APS公司)
歐洲是使用戶用儲能設施最多的地區,且住宅類型基本是獨戶住宅(別墅),戶儲系統數量多、規模小,經常設置在地下室,通風不良,缺乏消防設施,缺乏相應的可行的技術規范,難以消防管理,經常出現爆炸事故。戶用儲能設施火災及爆炸事故也是集中在三元鋰離子電池,磷酸鐵鋰電池占比很小。
(1)2021年4月16日,北京大紅門儲能電站起火爆炸。
福威斯油氣公司、北京平高清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聯合體與集美家居公司簽訂合作協議,集美家居大紅門店負責提供安裝及運營場地,享受項目優惠電價北京集美家居大紅門店。事發前,建筑面積經改擴建增加至208102.55平方米。院內主要有8個場館及其它配套建筑。事發建筑位于1#館東側院內,主要包括北樓、南樓兩棟磚混結構建筑,南北樓之間建有室外地下電纜溝。北樓為地上二層建筑,建筑面積約1060平方米。一層分別為光儲充一體化項目儲能室及設備間,集美家居公司自用的35千伏變壓器室、6千伏配電室、變配電值班室,二層為集美家居公司35千伏控制柜室。其中:6千伏配電室有1條東西向主電纜管溝及配電柜;儲能室內有2條東西向電纜管溝、4組電池柜(共56列電池簇,使用圓柱形磷酸鐵鋰電池)。南樓為地上一層建筑,建筑面積約245.6平方米,分別為控制室、門廳及維修間、西電池間、東電池間和設備間;控制室局部加裝二層。西電池間安裝12組電池柜(共48列電池簇,使用方形磷酸鐵鋰電池),東電池間安裝12組電池柜(共48列電池簇,使用圓柱形磷酸鐵鋰電池),電池柜底部電纜在電纜夾層內匯集進入室外地下電纜溝。事發前儲能總規模2MW/28MWh。
2021年4月16日11時50分許,發現南樓西電池間南側電池柜起火冒煙,隨即使用現場滅火器處置,12時13分許,更多人員趕到現場并從南樓、北樓拿取滅火器參與滅火,明火被撲滅后不斷復燃,電話報警,12時20分許,告知集美家居公司值班電工斷開6千伏配電柜與儲能設備之間的開關。13時40分許,確認開關已經切斷。12時24分,消防救援人員到達現場,發現南樓西電池間電池著火,并不時伴有爆炸聲,東電池間未發現明火,現場無被困人員,隨即開展滅火救援,并在外圍部署水槍陣地防止火勢蔓延。14時13分16秒,北樓發生爆炸,23時40分,明火徹底撲滅,并持續對現場冷卻40小時。
爆炸造成1名值班電工殉職、2名消防員犧牲、1名消防員受傷,火災造成直接財產損失為1660.81萬元。
南樓儲能電池熱失控擴散起火,產生的易燃易爆氣體通過電纜溝進入北樓儲能室并擴散,與空氣混合形成爆炸性氣體,遇電氣火花發生爆炸。
經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進行煙霧仿真模擬:南樓起火后,現場產生的煙霧混合物可通過室外地下電纜溝進入北樓室內電纜管溝。北樓爆炸前易燃易爆氣體濃度約為31%,總量不少于280立方米。經北京理工大學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對爆炸過程進行仿真模擬:當北樓內易燃易爆組分(氫氣、甲烷、一氧化碳、碳酸甲乙酯等)達到200立方米,并遇北樓儲能室內點火源起爆,仿真模擬得到的爆炸破壞場景與事故現場相符,爆炸當量為26千克TNT。
大紅門儲能電站爆炸與美國亞利桑那州麥克米肯(McMicken)儲能項目爆炸事件,是目前非戶用儲能項目中出現傷亡的兩個火災案例。傷亡人員均是火災現場火災控制處理人員,McMicken可以說是人類在鋰離子電池火災科學認識上的里程碑,改變了一些根深蒂固消防傳統觀念,而大紅門火災,更多的是極其低級的錯誤,是缺乏消防常識和消防設施設置和管理不到位的瀆職事件。
(2)2022年5月8日,德國卡爾夫區的Althengstett一個公寓樓用戶側光伏儲能系統發生爆炸。
地下室由光伏系統供電的6.5kW儲能電池起火冒出大量煙霧,房主曾嘗試撲滅但并未成功。幸運的是,爆炸發生在消防員進入房子之前,爆炸沖擊波造成地下室的窗戶和門、公寓和前門的窗戶都被震碎了。消防員大約花一個小時撲滅地下室的火災,拆除設備,電池箱的殘骸被移出,放在一個水槽里進行冷卻。預計損失財產達40-50萬歐元。
(3)2022年3月3日 ,德國南部一起公寓樓爆炸,起因是安裝在地下室內的電池儲能系統因技術缺陷而爆炸,隨后在地下室又引發火災,沖擊波甚至將幾扇門窗向外推開,并掀翻了整個屋頂結構。所幸爆炸時建筑內無人居住,因而也沒有人員受傷。
(4)2022年2月23日, 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中央商業區的聯邦財政部大樓地下室的電池逆變器發生火災并引起爆炸。根據介紹,當電池爆炸時,大約有16個其他電池受到影響,大火開始爆發并產生濃煙。
(5)奧地利發生多起與電池儲能系統有關的火災。2023年9月24日奧地利阿爾塔奇的一個定居點。當消防隊員到達現場時,他們發現一個避難所和一座附屬建筑完全被火焰吞沒。消防部門隨后迅速撲滅了大火,好在沒有人員傷亡。
(6)珠海市香洲區屏北二路廣通物流園內儲能柜突發起火。
起火點為物流園倉庫存放的儲能柜。該儲能柜是由5組電池柜串聯為一體,著火電池柜為1、2號柜,現場過火面積約5平方米,珠海市消防救援支隊在抵達現場后,利用水槍及移動水炮對起火部位進行滅火,同時在窗戶、墻體開辟排煙口。經過30分鐘持續出水,現場明火被撲滅。然而,在后續冷卻降溫過程中,電池柜又突發爆燃,消防救援人員只能繼續出水壓制。因著火倉庫濃煙較大、自然排煙效率低,珠海消防立即啟用大功率隧道排煙機進行排煙降溫。
物流園工作人員做好防護措施操作叉車,在消防救援人員的掩護下將電池柜逐一轉移至室外空曠區域進行9小時的冷卻降溫。
4.電動汽車、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
電動交通工具的鋰離子電池火災,多發生與交通事故、充電狀態或滿電狀態。交通事故往往造成司機和乘客受卡不能及時逃生,停止狀態下,室外火災往往波及周邊的其他車輛,室內火災經常造成人員傷亡及爆炸事件。交通事故造成碰撞及電池機械濫用引起火災,消防上無能為力,這種情況不討論。更多的傷亡卻是違規操作,將電動交通工具或電池拿回室內充電導致火災及傷亡。
據統計,2022年全國共接報電動自行車(電動助力車)火災1.8萬起,比2021年上升23.4%,其中居住場所內因蓄電池(電動自行車充電電池居多)故障引發的火災3242起,比2021年上升17.3%。這些火災大多發生在人員熟睡的深夜或凌晨,由于鋰電池燃燒速度快、溫度高、難以撲滅,往往造成嚴峻的后果。
(1)2011年4月25日1時13分,北京市大興區舊宮鎮一四層樓房發生火災,起火原因,為現場存放的電動三輪車電氣故障引起。造成18人死亡,24人受傷(其中重傷13人)。
(2)2017年9月25日0時12分,玉環市常興路21號民房停放在一層大廳電動自行車起火,火災共造成11人死亡,2人重傷。
(3)2021年9月20日凌晨,北京市通州區某小區租戶張某某將電動自行車電池帶入室內充電引發火災,致樓上5人死亡。
(4)2022年2月8日 ,上海市普陀區一戶居民家中電動自行車起火造成3人死亡。原因是住戶將電動自行車鋰離子蓄電池放在臥室內,電池故障引發火災。
(5)2023年5月14日 ,廣州市海珠區一民房發生火災,居民將電動自行車鋰電池拿回房間充電所致,5名居民不幸遇難。
(6)2023年4月7日凌晨,北京市豐臺區一居民家中發生火災,家中1名老人身亡,還導致樓上試圖逃生的鄰居1死1傷。火災事故系老人家屬將電動自行車電池拿回家充電,繼而發生爆炸起火所致。
(7)2022年11月13日凌晨,潮州市楓溪區詹厝村一電動自行車維修門店發生火災,造成3人死亡。火災原因是維修店經營者在店門口內側給電動自行車鋰電池充電過程中,鋰電池發生熱失控起火蔓延成災。
5.鋰離子電池火災事故消防應對機制
綜上所述,可以總結出如下幾點:
(1)從產品根源上消除火災風險時不可能的,一段時間內在提高電池質量減小火災風險的技術發展幅度,也不會太大,消防的重點仍然在于控火。
(2)鋰離子電池火災目前不存在可行的滅火劑,火災只能抑制和控制,使用滅火設施的目標是降溫和抑制爆炸。
(3)鋰離子電池熱失控釋放易燃易爆氣體,大部分室內電池空間,當可能釋放氣體與空間容積比例超過爆炸下限時,應按甲類爆炸場所設計。
(4)室內其他空間,應采用防爆隔墻分隔,所有穿透圍蔽結構的管線均應密閉封堵,更不允許出現洞口連通其他空間。
(5)甲類爆炸場所的鋰離子電池空間,防爆通風比自動滅火系統更加重要。需要防爆通風的場所,不應設置全淹沒惰化系統,至少在時間應錯開。
(6)最好的火災抑制系統是噴淋,其次是細水霧,也可以是氣體惰化系統與噴淋或細水霧的組合,單設氣體惰化系統僅能用于不存在繼續產熱和釋放易燃易爆氣體的空間環境。
(7)盡量避免使用氣體惰化系統,當需要爭取疏散時間時,應采用應采用氣體惰化系統與噴淋或細水霧的組合系統,并采用極早期火災探測,即是采用可燃氣體探測器。
(8)儲存電池應嚴格防火分隔,控制每個防火單元的的總能量,避免同一空間內的電池能量過大。降低火災規模及減少火災損失。
(9)每個防火單元之間應采用防爆隔墻分隔,或通過一定的室外安全距離分隔。
(10)鋰離子電池儲能空間應設置可遠程訪問的氣體監測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