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仙女思春一级毛片_日韩一级片免费在线观看_日本xxxx18vr_大尺度男女激情全过程视频

中體西用(一):消防員的身份牌


在火災事故現場,除了體現指揮層級和職能不同外,多數國家的消防員還另配有身份標牌或姓名牌。與軍隊的身份牌略有不同,消防員的身份牌往往自成體系,且在作戰行動中發揮著特殊的作用,不容小覷。

1  起  源

同很多滅火應急救援領域的創新一樣,消防員的身份牌發源于美國。美國地廣人稀,消防體制是名副其實的多種形式消防隊伍的結合。各種身份的救援人員到場后,如何管、如何用,是個大問題。現場出現轟燃、回火、坍塌,或是發生救援人員遇險、失聯等緊急情況時,指揮員對現場人員的底數不清,就會是個更大的問題。
美國的木結構、磚木結構和磚混結構建筑較多,內攻危險也相對較大,消防員殉職(Line of Duty Death,LODD)和受傷主要集中于此。于是就有消防員參考了畜牧場廣泛使用的牛耳標簽(cow tag),也有人稱其發源于軍隊的狗牌(dog tag),制作了標簽系統(tag system)用于內攻人員的管控。

2  分  類

傳統標簽系統的低成本和易用性,使其很快在消防隊之間傳播并得到普及,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標簽系統發展為出多種形式的人員管控系統(Personnel Accountability System)。

2.1  標簽系統

一般為雙標簽系統,顏色多是一白一紅或一黑一紅。白色掛于消防員所跟車輛,便于車輛指揮和駕駛員掌握跟車人員。紅色隨身攜帶,需內攻或進入重危區時交于安全官(員)、戰斗區段指揮,與空呼管理(Air Management)配套使用。
英國消防也有類似的標簽系統(Tally System)。

2.2  護照系統(Passport System)

護照系統由西雅圖消防局于1990年發明,與標簽系統類似,正面標注人員信息,背面有磁貼或魔術貼,可貼于記錄內攻的白板上。

2.3  電子標簽系統(Electronic Tag System)

電子標簽系統是采用二維碼(Barcode),GPS 定位,射頻識別技術(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等技術手段,對消防員進行追蹤定位。

  • 二維碼可以理解為傳統標簽系統和護照系統的變種,將其信息電子化,功能上與以上兩種系統相同,需手動掃描。

  • GPS定位技術的引入,使救援人員在現場的位置更為清晰,局限在于一旦進入建筑內部,由于信號屏蔽等問題,需要輔助技術(如中繼器)才能實現人員定位。

  • RFID,也就是常說的電子標簽,是物聯網技術的標志。可查詢到的成功案例,是紐約消防局于2015年全面啟用的電子標簽人員定位系統(RFID personnel location system)。為增加標簽的信號傳輸強度和識別半徑,紐約消防局采取的是內置電池的電子標簽,縫制在戰斗服內,接近車輛或登車都會被車載平板識別。

    3  演  化

    從單車出動、單消防站出動、到多站點出動,跨區域增援,人員管控的問題得以緩解,大型火災事故現場的車輛、裝備、物資的管控同樣是個大問題,于是就演化出了作戰單元識別系統(Unit Identification System)和現場管控(Fireground Accountability)。

    3.1  作戰單元識別系統

    作戰單元識別系統是人員管控系統的升級版,以作戰車輛為單位,參照軍隊作戰單元識別,建立代碼體系,標注在戰斗服或空呼器上,同時以磁貼標簽的形式體現于現場指揮板( Command Accountability Board)。



    3.2  現場管控

    現場管控是指揮體系的具體體現,是對現場車輛、人員、裝備和物資的統籌,是對力量部署和處置進度的把握,多采用固定格式的白板、指揮箱或電腦指揮系統等形式。

    至此,形成了任務層(task level)的作戰人員管控、戰術層(tactical level)的戰斗單元管控、策略層(strategic level)的現場資源管控,三維一體的格局,現場管控體系建立完整,且與指揮體系一一對應。

    4  應  用

    4.1  實施依據

    現行美國消防協會(NFPA)標準中,涉及到管控(Accountability)和人員管控系統(Personnel Accountability System)的主要是:

    • NFPA 1500 消防部門職業安全與健康計劃標準

    • NFPA 1561 應急部門事故管理體系和安全指揮標準

    • NFPA 1521 消防局安全官(員)職業資質標準

    NFPA 1500(3.3.77,2018)定義了Personnel Accountability System(人員管控系統):

    A system that readily identifies both the location and function of all members operating at an incident scene.
    事故現場能夠輕松識別作業人員位置和職能的系統。

    NFPA 1651(3.3.1,2014)定義了Accountability(管控):

    A system or process to track resources at an incident scene.
    事故現場用于跟蹤資源的系統或過程。

    4.2  硬件應用

    上述提及的各類硬件系統,NFPA沒有明確的要求和導向。使用過程中,各類硬件的優點就不多說了,談一談短板。

    • 傳統標簽容易遺失,能夠提供和追蹤的信息很少,且人為因素影響較大(比如交接班了沒把自己的標簽取下來)。

    • 電子標簽成本較高,使用環境的局限性較大,穩定性也較差,其中,GPS 對氣象條件要求較為苛刻,RFID 需要集成在建筑中才能發揮其真正作用。

    • 無人機、衛星、熱成像系統、夜視系統等主流的軍隊作戰定位系統,在民用領域還無法等到推廣和普及。

      因此,電子標簽系統的效用還處于初級階段,傳統標簽仍是使用最廣泛的硬件。另外,美國各州、縣的情況不同(特別是經費預算),導致全國無法統一,各地不相兼容。然而,合適的,才是最好的,各地消防部門也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式來實現現場人員管控。

      4.3  制度保障

      NFPA標準要求,各地消防部門應建立與事故管理和指揮系統相匹配的人員管控系統。消防員應開展人員管控、緊急避險等方面的訓練,并應熟悉所在單位使用的事故管理和人員管控系統。處置行動中,現場總指揮應啟用人員管控清單,跟車指揮到場后應向總指揮“簽到”。總指揮應根據災害事故的類型、程度、規模,指定專人負責管控,戰斗區段指揮應協助總指揮做好戰術層面的人員管控。

      4.4  配套措施

      現場人員的管理,說到底,是為了以防萬一,遇險、遇難和失聯的時候,到底是誰?在哪兒?美國消防部門通過回顧與統計以往發生的案例,發現:如果到場后20分鐘仍未控制災情發展態勢,往往會出現危險情況。因此制定了20分鐘人員清點制度(Personnel Accountability Report, PAR),與人員管控系統配合實施。
      現場需要營救的人員明確了,誰來救?在人力資源緊張的美國,通行的做法是到場后就要成立專門營救消防員的緊急救援小組(Rapid Intervention Crew/Team,RIC/RIT),且不參與現場的滅火救援行動。



      5  迷  思

      5.1  管控系統是不是全能的?

      問題之初,人們就寄希望于建立一套系統,能夠全面解決現場的力量部署、任務分派和定位跟蹤。然而,歐美國家逾30年的實踐告訴我們,現場人員管控不是全能的,也很難實現任務分工精確到人,物理位置精準定位。即便是紐約消防局采用的,最先進的電子標簽人員定位系統,也僅能做到外場人員定位,和初始任務記錄,一旦遠離車輛或進入建筑物內部,就無法實現人員追蹤與管理。
      退回到問題的本源,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兩個,一是現場有哪些人,二是哪些人內攻了多久。即便技術革新到了現在,依然是,且僅能解決這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傳統標簽、電子標簽或者直接清點人員就可以實現。第二個問題,負責檢查空呼、登記內攻時間的安全員也可以實現。

      5.2  人員定位需要多精確?

      回過頭來看,NFPA標準確實要求人員管控系統實現人員定位(location),但是對定位精度沒有要求,是癥結所在。筆者看來,這并非刻意的含糊其辭。主要有以下兩方面考慮:

      • 一是技術標準的修訂都存在滯后性,技術的發展很難預測,理想中的完美系統應該存在,至少作為我們努力的目標和方向,也應該存在。今后有了更加先進的技術,一切皆有可能。

      • 二是從現場處置的角度考慮,能掌握所有人員的位置和任務信息當然最好。但就現階段而言,技術層面實現不了,資源層面占用太多,成本高,效果差。而危險區域(如建筑物內部,危化品處置的重危區等)內的人員才是管控的關鍵,所以人員管控系統才會和空呼管理放在一起使用。換言之,將危險區域定義為需要使用空呼的區域,更為直接明確。

        5.3  人員管控能否避免傷亡?

         

        有人認為,人員管控可以避免傷亡。只能說,一定程度上可以。畢竟加強了人員管理,現場人員失控漏管、自由發揮(freelancing)的可能性降低了,任務分派和執行的效率提高了,確實可以提升行動安全。
        但事實上,危險往往出現在危險區域內,且突發性較強。災害事故的發展是遵循客觀規律的,是會對內攻人員的滅火救援行動產生反饋的,災情突變是對事不對人的。人員管控,本質上,是提高了對遇險人員的定人、定位,縮短了營救準備時間,提高了生還率。

        6  啟  示

        6.1  制度保障是前提

        如上文所述,NFPA直接涉及到現場管控和人員管控的標準就有3部,分別是職業安全健康、指揮體系和安全官(員),一個是從消防員的安全考慮、一個從作戰指揮的執行層面考慮、一個從制度落實的專人專責考慮,從體制、機制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美國在推行人員管控系統的過程中,也遇到過阻力、波折和反復,主要集中在人員行為模式的改變、行動意識的轉變和配套措施的跟進上。事實證明,這個演進過程是必然、不可避免的,急不得、也亂不得。

        6.2  業務素養是關鍵

        硬件、軟件的落實,歸根結底是人在落實。電影《薩利機長》很好地體現了人為因素(human factor)在應急響應中權重。美國能夠將人員管控和現場管控較好地執行下去,筆者認為主要取決于以下關鍵要素:

        • 一是指揮體系完整、層次清晰,指揮鏈(chain of command)執行較為徹底,基本不存在越級指揮、交叉指揮的情況,使得戰斗單元能夠始終保持其完整性,避免了人員失散的情況。

        • 二是安全官(員)的地位和作用較為鞏固,在指揮決策中的權重較高,確保了現場人員管控的實效。同時,這個崗位對人員的業務素養有較高的要求。

        • 三是消防員個人業務素養較高,對火災學、煙氣控制等理論與實踐的聯系較好,能夠學以致用,用之有效。另外,常態化開展緊急避險訓練,熟練掌握遇險后的求救、逃生、營救等技能,也為內攻安全增加了一分保障。這也是現場人員管控的邊界可以設在危險區域的進出口的原因。所以,要想避免傷亡,還是要從根上抓起,即:抓基層、打基礎、苦練基本功

          6.3  適合自己就好

          翻看了很多美國消防員對人員管控系統的評述,大家也不覺得誰比誰高大上,各地消防部門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都在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所以,經費問題只是一個方面,采用哪種硬件來實現管控功能,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適合自己就好。回頭看看國內,很多東西都是似曾相識的。論指揮體系和人力資源配置,國內消防的全勤指揮部、各級指揮中心,能夠實現的功能,遠超歐美。
          即便是人員管控和空呼管理,國內也有很多地方的戰訓骨干在嘗試和摸索,如合肥支隊。特別要提的是這兩年在推行的“一張圖”,貴州支隊已經實現了指揮中心、移動端同步傳輸,力量部署實時顯示、建筑消防信息實時查詢、現場圖傳實時調取等功能,且已經實體化運行,比之歐美毫不遜色。

          大安全的框架已經搭好,體系化的趨勢已成必然,從根源上梳理,從關鍵問題上入手,充分借鑒國外成熟的經驗,適宜做好本土化處理,相信國內的滅火應急救援體系也會逐步完善。

          核心詞匯

          1. 人員管控系統:
            Personnel Accountability System

          2. 管控
            Accountability

          3. 空呼管理
            Air Management

          4. 作戰單元識別系統
            Unit Identification System

          5. 人員清點
            Personnel Accountability Report, PAR

          6. 緊急救援小組
            Rapid Intervention Crew/Team,RIC/RIT

          7. 指揮鏈
            chain of command

          中國消防救援知識匯總